打破關係中的負向循環:練習不說話
前面我們談了自我調整的四項要點,包括回顧黑暗史、感情史、自我觀察和自我照顧,都是個人向內自我療癒的基本功。
接下來的重點,放在改善人際關係,我們可以先做三項的自我鍛鍊:練習不說話、建立觀察本、練習說話。
這些需要你每天在日常人際互動中練習,累積經驗。這三項向外連結的基本功,是我們進入下一章節「打破關係中的負向循環」的基石。
回顧最讓你困擾的人際關係……
回顧最讓你感到困擾的人際關係。請反思自己在那一段的關係中,你是習慣多說話,還是常常說不出話來。
例如,現在你最煩惱的是和母親的關係。你發現自己在母親面前,總是會說一些「不該說」或是「不用說」的話,導致母親藉此批評或控制你。那麼,你應該先從「不說話」開始練習。
反之,如果你在那一段困擾的關係中,常常因為說不出話來,而導致許多痛苦或誤會。那麼,對你來說,後面章節會提到的第三步,「練習說話」才是你的重頭戲。
把「不說話」列在「觀察本」和「說話」之前,是因為不說話是改變的核心。要產生新的人際循環之前,需要做出新反應。產生新反應之前,需要思考,思考需要「停止」舊反應省下來的時間。
實做起來,很多人都會發現,「停止」是最難的功夫。
步驟1:在互動中,「停止」回應
你可能會想問,在人際互動中「停止」,到底是什麼意思?畢竟我們沒有超能力可以真的把時間靜止,讓每個人停止動作。如果不是那樣,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更好的形容詞,應該是「暫時不回應」。
不回應就是不照自己不假思索的反應去行動,不回應就是不照對方期待的方式行動。你會發現要停下自己的自動反應,很困難。因為那也許是你目前覺得最有安全感的行動,也就是你的「心理防衛」。
其次,你也會發現不依照別人的期待行動,非常艱難。此時,你被他人「情緒勒索」的處境被突顯出來,讓你無法忽視,只能面對。
下班前,小蓉的男友打給她說:「我今天大概八點才能下班!」擅長成全別人的小蓉,腦海裡,開始想著晚上的待辦清單,包括去拿他乾洗的西裝外套、幫他去車站取貨、拿他不合腳的鞋子去換,順便去超市採買他後天出差要用的東西。
男友只說了一句話,小蓉對這句話的自動化回應是「在晚餐前,幫男友完成所有的事情」。小蓉在電話裡,也許會跟男友說,也許不會。不管小蓉有沒有針對男友電話裡的那一句話,做言語上的回應。她已經在思考及行動上,做了不假思索的回應。
「我最討厭跑銀行了。排隊空等那麼久,還不如待在電腦前多做一點事。呼!好險,你快畢業了,以後跑銀行就交給親愛的女朋友啦!」
習慣照顧男友的思澄,被男友突然半開玩笑的一席話,驚得腦袋一片空白。
思澄慌張地說:「可是,我已經跟圓圓她們約好一起去考公職,而且下週也有公司約我面試了。」
男友一聽,開始他一貫的裝可憐、耍賴、撒嬌態度,說:「什麼?你要拋下我,自己去上班嗎?少了你,我該怎麼辦……」
思澄對男友的撒嬌式抱怨,完全沒有抵抗力。思澄習慣性地妥協了。
不管是順從自己的習性,或是屈服於情感的壓力,小蓉和思澄都在與伴侶的互動中,做了「自動化的回應」。
停止的重點,並不是當下有沒有回話,而是針對對方的話語或要求,你有沒有給自己時間思考與觀察?還是你太害怕對方的情緒,太害怕自己一個人,所以你不讓自己思考,直接做了反應?
步驟2:「讓我想一想」不等於「拒絕」
不說話只是「停止」的其中一種表現,重點是,不要立刻回應對方。當下,你可以說:「好,我知道了。我會想一想。」或是「嗯,我想一想之後,再跟你說。」
有趣的是,當我在晤談室裡提出這個建議時,很多人反問我:「這樣不會太傷人/太無情/太冷漠嗎?」原來,跟對方說自己需要思考,在你心中是這麼壞的一件事嗎?所以,當對方有自己的想法,沒有立刻回應你,你也是這麼受傷嗎?
當對方說:「我要想一想」時,你是不是很受傷呢?停下來問自己,你為什麼會覺得受傷呢?也許你希望對方立即回應你,照顧你的需要,不要讓你忐忑地等待。在你心裡,等待表示拒絕嗎?等待表示對方不想要照顧你嗎?等待表示對方不愛你嗎?
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照顧者的「立即回應」,對我們來說是攸關生死的事。在等待照顧者回應的時間裡,我們承受著想像與真實的折磨。讓我們肚子餓、感覺冷或不舒服的世界是不安全的世界,某些幼年早已遺忘的創傷,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可能深埋心底,讓你難以熬過尚未得到回應前的等待。
客觀的事實是,長大後的你,和你的情人或其他任何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成人。你們像兩個有交集的圓,除了共同交集的部分,還有各自不相交的部分,當對方說「我要想一想」的時候,你要尊重對方不與你相交的「自我」。
你之所以為你,是因為你有自我;他之所以為他,也是因為他有自我。當你們都能聆聽自己的聲音,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決定,必然會更像自己,對關係也更有助益。
你也應該開始練習告訴對方「我需要想一想」,然後傾聽自己的聲音,做出更適合自己,讓關係更有成長的決定。
本文摘自《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走出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的陰影與複製》
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