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和佛弟子的差異,在於你是否中了『第二枝箭』
早期佛教經典《雜阿含經》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距今兩千五百年前,在古印度摩揭陀王國的竹林精舍,釋迦牟尼對弟子提出一道問題。
「不論是世俗之人還是佛家弟子,都同樣是人,因此,佛家弟子會感受到喜悅,偶爾也會憂愁或覺得不開心。這樣的話,世俗之人和佛家弟子有什麼差別呢?」
在一般印象中,如果是已頓悟的出家之人,不論面對任何事,心情都不會有所動搖。但事實上,佛家弟子也擁有喜怒哀樂,與世俗之人並無二致,因此,真正重要的差異指的應該是其他的事。
釋迦牟尼對著因困惑而陷入沉默的弟子說:「世俗之人和佛家弟子的差異,在於是否中了『第二枝箭』。」
生物在求生過程中,都無可避免地承受某種程度的痛苦。捕獵者的攻擊、天候不佳帶來的飢荒、無法預期的疾病等,任誰都會遭遇各式各樣的苦難。所有痛苦都是隨機發生,就算智力再高也無法預測。
這是「第一枝箭」。
所有生物都無法逃離伴隨生存而來的根本苦難,只能接受最原始的痛苦。《雜阿含經》將這種不會改變的事實比喻成「中了第一枝箭」。
但是這個時候,很多人還會射出「第二枝箭」。
比方說,你和黑猩猩雷歐一樣陷入半身不遂的狀態。雖然意識清醒,但脖子以下動彈不得,只能長期躺在床上接受照護。
在這個例子中,「第一枝箭」指的當然是半身不遂帶來的痛苦。身體無法自由活動的最初的痛苦,是任誰也無法改變的事實。
接著,你會想,為什麼只有我遭逢這樣的苦難。身體無法自主活動,家人該怎麼辦呢?一直接受別人的照顧,覺得非常過意不去,人生至此應該已經沒希望了……
這就是「第二枝箭」。針對痛苦的第一枝箭「半身不遂」而產生反應的大腦,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念頭,隨之而來表現出新的憤怒、不安、悲傷,不斷對你造成衝擊,痛苦也越來越強烈。
然而,即使沒有陷入半身不遂這種極端痛苦狀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第二枝箭」的心理煎熬。
.面對主管不合理的斥責(第一枝箭),苦思「究竟是自己不好,還是那個人並非好主管」?(第二枝箭)
.面對同事獲得升遷(第一枝箭),出現「是我的能力不好嗎……」這種自責心理。(第二枝箭)
.存款越來越少(第一枝箭),產生「再這樣下去,將來的生活怎麼辦……」的焦慮感。(第二枝箭)
特別是在現代,如果箭的數量只有兩枝,那還算是少的,有不少人會持續以第三枝、第四枝箭射穿自己。
「沒有儲蓄,將來的生活該怎麼辦(第二枝箭)……。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缺乏計畫和耐力,真是太糟糕了(第三枝箭)。前陣子被主管斥責,也是因為做事不得要領(第四枝箭)……」
就像這樣,最初的苦惱會繼續引發其他煩惱。同一個煩惱重複出現在腦海中的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反芻思考」,指的正是大腦不斷重複想著曾經一度忘卻的過往失敗或對未來的不安,一如牛會讓先前儲存的食物從胃回到嘴裡重複咀嚼。
反芻思考的壞處多不勝數,多個整合研究顯示,反芻思考不但和憂鬱與焦慮高度相關,且越容易出現反芻思考的人,罹患心臟病或腦中風的可能性就越高,罹病後快速死亡的機率也大增4。如果大腦中不斷盤旋負面思考或意象,心理當然很快就會生病。
本文摘自《無,生命的最佳狀態:用科學方法消除痛苦與不安》
方智出版
1,434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