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生並非你我首次交會,我們以前就來過這裡~告訴我們反覆投生的機會與智慧
反覆投生的機會與智慧
生命沒有起點( 無始), 也沒有終點( 無終), 我們的存在沒有界線, 沒有起跑線, 也沒有終點站。這種概念與基於希臘神話的現代思想形成鮮明對比;在希臘神話中, 人生就像一場奧林匹克運動會, 我們必須「贏」得勝利。希臘神話裡的贏家可以在來世找到一個自己的地方, 又稱為極樂天堂(Elysium )。在亞伯拉罕神話中, 那些遵從上帝旨意和話語的人到達天堂, 其餘的人則下地獄。反覆投生這種觀念可以消除西方思想的壓迫感, 以及對完美的追求。《薄伽梵歌》談的不是改變世界, 它講的是要欣賞這個總是不斷變化的世界。相信人只有一生的話, 會讓我們非得要改變世界、控制世界, 或屈從於事物的現狀。相信反覆投生的話, 會讓我們有能力欣賞以上三種選項, 而不是非得要哪一種不可。
從心理上講, 反覆投生的想法是擁有多重機會, 可以打破恐懼的循環並找到意義, 而不用去「利用」任何人。
如果你覺得人生只活一次, 那麼, 所有成就的總和便成為你的人生價值。因此, 西方思想的驅動力就是需要去謹守標準或實現成就。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就是要轉變為正確的生活方式。在希臘神話( 或世俗主義)中, 就是要贏得比賽, 或推翻壓迫者而成為英雄的過程。而無論是哪一種情況, 我們最終都會去控制別人, 從而利用別人。這是一個圈套。
但是如果你相信人會不斷投生, 謹守標準和實現成就變得毫無意義, 真正重要的是「智慧」:去了解這個世界為何存在, 我們為何存在, 以及我們為什麼會像跑馬燈似地重複過活。當我們了解時, 就不會想要控制他人, 因此而得以解脫。我們可與世界互動, 卻不會落入陷阱。我們無須再依賴他人, 卻可一直為人所信賴。
阿周那讓人注意到一個事實:單一原則無論有多崇高, 要持續謹守會很艱難。
奎師那啊, 偏離了智慧之道的人會怎樣? 智慧帶來的自由與放縱帶來的享樂, 這兩頭都會落空嗎? 他會像殘缺的雲朵般消失無蹤嗎?
—《薄伽梵歌》第六章第三十七和三十八節( 意譯)
奎師那回答說, 宇宙中並沒有被浪費或毀壞之物。所有的努力都被記錄下來, 都會影響未來的人生。過去所獲得的知識, 在未來生命的智慧中會發揮作用。
在這一生中未能覺悟成功的人將會再次投生。他們的努力不會白費。他們肯定會出生在一個有智慧的家庭裡, 讓他們可以繼續努力。由於對前世的記憶和印象, 他們將會受智慧吸引。經過幾生幾世的努力, 他們得以解脫, 與神性合一。
—《薄伽梵歌》第六章第四十一至四十五節( 意譯)
奎師那其實是在講往世書中的閻摩( 閻羅王〔Yama 〕), 他手下有位錄事名叫奇塔古普塔(Chitargupta ), 負責記錄人類所有的言行功過。這個紀錄會決定我們未來人生的境況:我們未來的父母、性別、要經歷的幸與不幸。我們如何回應從前世帶來的難題, 將會決定我們要帶著什麼繼續下一生。如果沒有東西可以帶著繼續下去, 那麼, 就有可能解脫。
阿周那, 有兩條路徑, 一條是去而復返, 另一條是一去不回。智者、有連結的人便知道這兩條路的區別, 然後他會選擇一去不回那條路徑。
—《薄伽梵歌》第八章第二十六和二十七節( 意譯)
因此, 反覆投生提供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機會。在《羅摩衍那》中, 薩加拉(Sagara )的兒子們, 即羅摩的先祖們冤枉聖人卡皮拉(Kapila )偷馬, 因此被他以熾熱目光燒成灰燼。他們的孫子懇求真正的偷馬賊因陀羅讓天上之河曼達基妮(Mandakini )流淌到這世間, 成為恆河(Ganga )。薩加拉的兒子們的骨灰以恆河水洗滌後, 便有了反覆投生的機會。再一次的人生就是再給一次機會: 是要繼續被困在這恐懼的循環之中, 或是要去了解這世界的架構, 並且只觀察, 不批判而終究得以掙脫。這就是為什麼在印度教葬禮中首先會焚燒屍體, 然後將骨灰撒入河中的原因。火和流水正是代表《薄伽梵歌》第八章中所提到的這兩條路徑, 一條通往解脫, 另一條則讓人繼續受困。
阿周那, 這兩條路就像是火和煙、月圓與月缺般, 如影隨形。初升的太陽在雨季前朝北方路線行進, 在雨季後則朝南方路線行進。
—《薄伽梵歌》第八章第二十四和二十五節( 意譯)
這一生並非是你我首次彼此交會。
我們以前就來過這裡,
但我們並沒有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到
—人生中有許多事情是無法解釋,也控制不了的;
生命總會再給一次機會;
世界在我們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
也將在我們消失之後繼續存在。
如果我們抗拒真實,就無法發現不朽,
而是會生生世世地反覆追求意義,以及得到認可。
本文摘自《我的薄伽梵歌:一位印度神話學家的超凡生命智慧》
地平線文化出版
1,769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