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死亡前情緒影響下一世的意識和行為

 

下面的兩個故事也都和亡者臨終時所經驗的情緒有關。故事中的主角是兩個同校但不同班級的小孩。二十多年前我的女兒和兒子還在美國曼哈頓區的87小學讀書時,偶爾我會特別抽空去學校接他們放學。這時就會遇到其他家長,往往我們幾個家長聚在一起開始閒聊並交換孩子成長的經驗。

 

有一位家長說她的兒子彼得不會主動做功課,從來都是她這個做媽媽的一次次地提醒、再提醒,最後才會去做。媽媽說,不但做功課如此,這孩子似乎從來不曾主動去做事,或預先策劃任何事情,他似乎也不能吸取教訓,比如被人罵了或被老師處罰了,當時哭哭啼啼,但不久又故態復萌,似乎不記得他將會被處罰這件事。

 

另一位家長說她的女兒凱莉則完全相反。凱莉的老師所規定的作業有兩種:除了每日的「日作業」之外,還有每一週的「週作業」,老師在每星期五會交代「週作業」,交「週作業」的時間是下一個星期五,孩子有一整個星期的時間做功課,凱莉媽媽說凱莉一定早早地在每個禮拜六和日,就把下週五才要交的功課預先做完,從不例外。

 

以上是正好說明死亡前的情緒如何影響下一世的意識和行為的兩個例子。其實,兩個孩子的前世是都是意外死亡,第一個男孩彼得被人從腦後開槍,是在毫不知情且毫無準備的狀況下死亡的,死亡之後不知身在何處,也不知何去何從?這種「茫然」的意識直接帶到下一世,影響他下一世為人處事的態度—茫然無所知,無從計劃起。

 

第二個例子中的凱莉是在屋頂塌下來的情況下死亡,這種情況和前一個例子彼得的情況非常不同。凱莉當時受傷慘重,發了兩聲「啊」之後便沒了聲音,也動彈不得,但她並沒有馬上死亡,在受傷到死亡這一段時間裡是有意識的—她經歷了極端的恐懼,多麼希望有人來救或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自救,但是她終究是絕望地等待死亡的來臨,這正是凱莉這一世所做的—早早就把功課做好,避免去經歷等待死亡時那種絕望的痛苦。

 

我講完這兩個故事之後,學員通常會提問:「一般人都沒有能力去知道自己或孩子的過去世,我們需要知道嗎?如果我是這兩個孩子的父母,我該如何做?」

 

我的回答一如往常:「我們這一世和任何人相處,並不需要知道別人或自己的過去世,只要能時刻以三大人生目的(提升一、自己;二、別人;以及三、世界的振動頻率)為原則,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可以了。就以上這兩個例子來說,如果我的角色是父母,就只需要盡全力去提升孩子和自己的振動頻率,至於效果如何、或孩子能不能照我的意思去改變,就超乎我能控制的範圍,既不是我能管,也不是我該管的事。如果我是上兩個例子彼得和凱莉的父母,我雖然對孩子的過去世一無所知,但我知道我的孩子彼得很不會計劃未來,我便會訂一個對彼得的長期計劃,去培養他對人生大小事都『未雨綢繆』的能力—不但是做家庭作業的態度,也包括金錢上的計劃和管理,和未來對學業或就業的計劃……。而對於凱莉這個孩子,我會著重在人生哲理和面對死亡的正確態度上,比如告訴凱莉或和她討論『每個人都會死』這件事,但也同時讓她瞭解『會死的是肉體,意識永遠存在』……。」

 

本文摘自《我在.生生世世:超越輪迴的靈性劇本,回歸自性本體以實踐人生目的

商周出版

我在.生生世世:超越輪迴的靈性劇本,回歸自性本體以實踐人生目的

 2,157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