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贏的自他交換法修行
自他交換法的修行是一個雙贏的局面,當我們以悲心觀想:拿別人不要的(他們的苦和苦因、我執和自我中心)來摧毀我們不要的(無明和自我中心),然後再用慈心觀想:付出我們的快樂、幸福的境遇及樂因、善心所和善業。
要修行自他交換法,我們首先觀想他人在我們面前,被三種苦所傷害。對有些人,我們會關注他們最顯著的苦,也就是苦苦;對有些人,我們則會注意到壞苦,壞苦讓他們不斷地感到不滿和幻滅;還有另一些人,行苦更為顯著。我們觀想:這些苦況讓他們變得染汙,我們於是吸入他們的染汙,觀想我們一肩承擔他們的苦和苦因—並為這些仁慈的眾生不再有苦和苦因而感覺喜悅。
我們不僅把他們的苦和苦因加諸自己身上,感受痛苦,而且,還想像我們的我執和自我中心像是塊壘堵在心中,我們吸入他人之苦,變成閃電,消滅心中(即是說,心輪在我們胸腔的中央)的塊壘,我們靜止下來,並感受去除無明和自我中心之後那種廣闊和放鬆的生命狀態,我們把心安住在虛空中,思惟自性本空。
當我們的定力開始消退,便觀想:散發的光明充滿內心的空間,這是我們的快樂,現在給予他人,卻沒有絲毫恐懼或不情願。我們觀想:轉化我們的身體成為能滿願的寶石,會變出他人需要的東西或人,然後給予他人。我們觀想:也拿財物做同樣的事,觀想他人收到需要的東西,感覺很滿足。最後,我們觀想:把我們的功德或善業給予他人,想像這轉化或擴張成為他人所需要的修行資糧—寺院中心、道場、老師、善友、書籍、禪坐墊等等。我們也觀想:我們的功德變成證悟的道路,全部給予他人,他們收到之後,便成佛了。我們目睹他們容光煥發,而且平靜。感受到真正的解脫和無所畏懼,同時有滿溢著利生的歡喜,這種可以利益他人的快樂優於我們把身體、財產和功德給予他人時所產生的不安適。
人們有時反對自他交換法,一個反對的理由是:它沒有用,另外一個是:可能有用。關於第一點,我們是這樣想的:「我只是觀想紓解眾生的痛苦,帶給他們快樂,這根本不會改變現狀,有什麼用?」關於第二點,我們是擔心:「觀想把他人的痛苦拿來?萬一成功了怎辦?我也許會因為觀想把他人的疾病拿過來而生病,我也許會失去我的身體、財富和功德,因為我觀想把它們送走了。」
我們的心充滿矛盾,自我中心的念頭就是這個難題的來源。「自我中心」不想浪費時間做沒用的事(譬如觀想他人成佛),卻也不想冒險(萬一我們的觀想真正成功,也許會生病)。這在我們生命的許多方面都會出現:「做,還是不做呢?」我們糾結得一塌糊塗,下不了決心,卡在兩個自我中心的念頭之間,難以做出適合的決定或找到滿意的解決之道。我們希望看待自己是個高尚的人,勇敢地紓解他人的痛苦,犧牲自己的身體、財產和福德,卻不希望感到任何不適。事實上,我們修行自他交換法時,若認識到自己的不安,更能看到自己目前慈心和悲心的局限。真誠的行者有了這樣的認識,更精確地思惟自我中心的過患和愛護他人的利益,到一定程度,就成為勇者菩薩。
當我們對自己的痛苦感到恐懼和反感,這樣的修行是非常好的,這對自憐自艾也是一帖很好的解藥。當我們感覺到受傷,一般都會非常的脆弱而無助,為了遮掩不安,自我中心就開始點燃憤怒。有時候也許會暴怒,把負面言行噴到旁人,有時候則是內爆,撤退到慍怒、噘嘴不悅,並且自憐。我們根本在舉行一個「自憐派對」,細細品嘗「可憐的我」的念頭。
我們繞了好多路,認定自己是受害者,卻沒有人認同,然而這種念頭只會叫我們受更多的苦,獨自一人慍怒、噘嘴不悅,就在我們最想和人親近的時候,卻把人們從身邊推走。
我們不用淹沒在迷惑混亂的念頭裡,大可以做自他交換的修行,這就可以從不健康的想法之中脫身,拓展觀點,看到他人跟我們一樣,希望快樂,不要痛苦。這樣,慈心和悲心便油然而生,內心和生命得到寧靜。
本文摘自《業力覺醒:揪出我執和自我中心,擺脫輪迴束縛的根源》
橡樹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