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心智移動”冥想的意識技巧,讓你掌控自己的安定沉靜

 

除了大腦之外,還有哪些腦?

檢視大腦會發現心智與大腦的關係更加複雜。人們認為神經元是製造心智的大腦細胞(建立極度複雜的網絡攜手合作),但神經元也需要大腦裡的其他細胞才能發揮作用,例如膠細胞(glial cells)。膠細胞的數目超過神經元,它們執行許多基本任務,包括為神經元運送養分和氧、製造軸突外圍的髓鞘以加速訊號傳遞、穩定神經元之間的連結,以及發揮免疫系統的功能,幫助細胞對抗有害微生物。膠細胞與阿茲海默症的關聯是清除老化或受損神經細胞的殘骸,但是它們也有可能反過來對抗並殺死神經細胞。在保護大腦抵禦細菌、病毒與黴菌等入侵者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友軍炮火」。

 

處理心理活動的細胞不一定「屬於大腦」。神經元也可能來自於身體裡的其他常在細胞,部分神經元和許多膠細胞透過循環系統進入大腦,它們就像尋找永久定居地的遊牧民族。大腦裡發生這種情況的頻率與部位,還有諸多疑點(部分腦細胞的製造或許來自直接變成神經元與膠細胞的循環幹細胞,或是跟既有細胞融合)。發育生物學家仍在設法解答這些問題。不過,身體與大腦之間時時刻刻都有細胞流動是明顯的事實。

 

因此,大腦與身體裡的非大腦之間並沒有清楚的界線。身體的其他部位能夠滲入大腦。大腦製造心智的說法並不完整,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大腦提供了通往心智的大門。簡單類比就是,每部汽車都需要引擎才動得起來,但是引擎本身哪裡也去不了。汽車要發揮汽車的功能,需要每個零件同時運作才行。同樣的,人類的動態心智所發揮的功能,其實是由身體與大腦共同製造出來的,不是單靠大腦。大腦一直都不是被關在顱骨這個盒子裡,它正在等待科學能夠早日迎頭趕上。面對心智不存在於大腦這樣的觀念,主流科學態度猶豫,甚至抗拒。事實上,把心智與大腦分開相當容易,如果你的手被爐子燙傷,你的注意力會火速集中在手上;而單戀的心痛會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胸口。在許多宗教傳統裡,這種「心智的移動」變成一種意識技巧。讓我們用禪宗的一種修行方式來說明「盒子外的心智」。禪宗的每日冥想(通常是計算或跟隨呼吸節奏)建議信徒把心智移到臍輪,臍輪是第二脈輪,也是微妙的能量中心,位置在肚臍下方、薦骨前面。我們可以用一種方式形容這種「移動心智」的冥想:想像心智存在一滴蜂蜜裡,這滴蜂蜜位於頭骨的正中央(也就是我們通常感受到心智的地方),然後讓這滴蜂蜜慢慢沿著脊椎前方流下,直到它抵達臍輪。

 

這個冥想需要花大量時間練習。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心智只移動了一點點,因為你的注意力會瞬間彈回頭骨裡,跟橡皮筋一樣,於是你只好從頭開始讓這滴蜂蜜帶著心智緩慢流下。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心智從頭骨移動到薦骨前方時會帶著一股能量,而且不同於早上喝完咖啡突然刺激心智幾分鐘的那種能量。原本的沉睡禪突然變成了清醒禪。

 

更重要的是,這些冥想者都說當心智移動到臍輪時,會出現一種強烈的安定感:思緒依然來來去去,但是它們就像浪潮起伏或天上的浮雲,而不是一隻在房間裡跳來跳去的猴子。心智跟失控的思緒共處一室不但會使我們感到疲憊,也會讓你以為自己不可能擁有沉靜、堅強與平靜的心智。

 

本文摘自《超基因零極限:情緒、飲食、睡眠,哈佛教授的身心整合養生法(二版)

橡實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