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有限制—神佛的「空」就是遍地寶藏
其實台北101大樓,也是神佛所給的概念,
只是有人去收到、去執行而已。
這個意思是說,
神佛是存在在「自由」裡面,
而不是在這個地球之夢裡面。
這個自由
是極大的創造力,
絕不是「什麼都沒有」的
槁木死灰。
所以人為什麼會有「靈感」?
為什麼靈感是「無中生有」?
因為人本來就能夠
跟「一切萬有」連結,
在連結中去拿到
超越自己所知的所知。
所以當你踏上
去瞭解神佛世界的旅程時,
你其實是踏上了一條,
將會遇見「遍地寶藏的世界」之路。
你不會遇見
只是噴著乾冰的太虛。
神佛的世界等於是遍地寶藏,
為什麼呢?
因為其中隨便一個角度的靈感,
就能夠讓你創造出無限。
但是這個「無限」
在祂們的無限裡面,
也還是一個「有」,
所以還是一個有限,而不是真正的無限。
神佛的世界的無限,
有人稱之為「無極」,
以「無極」
來形容神佛世界的無限。
心經,或者是佛教所說的「涅槃」,
為什麼在宗教的流變裡面,
會變成偏向於「枯寂」的「無」呢?
而所謂的「空」,
也比較偏向於「苦、空、無常」的解釋?
這是因為一般的大眾,
都是因為有苦
才去追求宗教,
所以自然傾向於用「滅苦」、「息苦」的角度,
去解釋這些神佛所給的訊息。
簡單說,傾向於滅苦而說「空」與「無」,
大家比較喜歡聽。
那麼這種解釋自然就形成主流。
可是原始傳遞的訊息,
其意義是比較接近這裡所講的。
所以從古到今宮廟總是喜歡說:
「你們不要再玩了,你們已經玩到都遺忘自己是誰了!」
這個說法就不是歸於「什麼都沒有的無」,
反而是呼籲人們,
要歸於「本來什麼都有的自由」。
這個詮釋是比較接近真相的。
宮廟的這些說法所暗示的,
是整個宇宙
就像是一個靈魂的頻譜。
愈往上修創造能力愈大、愈自由,
愈自由則愈沒有框架。
愈明白那個「無極」。
其實你們思考看看,
這與大乘佛教,才是相合的。
否則為什麼所有的佛成佛之後,
都可以隨其本願,
創造奧妙各異的淨土,行無窮度生之事呢?
而四果阿羅漢,
反而被說成,只是一個
暫時的歇息之地而已?
宇宙的「無」,是「無有限制」
在人間的人,
其靈魂層次也是個頻譜。
例如有的人剛從動物靈
上升到人的層次。
雖然他已經投生成為人,
卻還保有很多動物的習性與限制,
要透過一世又一世的輪迴,
慢慢地變得更有「覺」、更能夠學習,
才更具有
「與他人取得平衡」的相處能力。
而有的人的頻率,
則已經介於天上和人間之間,
所以他的輪迴
已經開始投生到天上,
但偶爾又會下來進入人的界域。
那這樣的人
就會天生比較有智慧、有善念,
他就會想去帶領其他的人類
一同往上修,
幫助其他的人向上提升。
然後在這個過程裡面,
他自己也會去瞭解更多,
靈魂因而繼續往上提升,
慢慢成為菩薩、成為佛。
所以整個宇宙是沒有「限制」的,
就像光譜一樣,它只是有漸層;
只是有相對的位置。
而透過學習智慧,
靈魂就移動了自己的相對位置,逐步地提升。
愈提升的靈魂,
自由度就愈高、創造力就愈強。
本文摘自《心經:通往心經開悟的《心經》》
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