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兄在那一世是他兒子?[耶穌和佛陀的六世情緣]精彩書摘
當悉達多不再相信這世界,這世界對他就越沒影響力,於是他開始真正體驗到人生越來越像一場夢。雖然他還沒完全找到解脫痛苦的方法,但他已經有很大的進步。
悉達多繼續在東印度遊歷,教導他的智慧並化解他的小我。他沒有在物質上否定這世界,而是在心理上否定它;他拒絕相信它、忽略它,並將信心放在他所能感受到、在幻相面紗背後的實相上。
他離開王宮時是二十七歲。二十年後的某一天,悉達多正在教導弟子離苦得樂之道時,有一個人站在席地而坐的眾弟子後面,表情驚訝地看著這位大師。由於悉達多從小就與外面的世界隔絕,只有在王宮裡工作的人才認得他。群眾中的這個人認為大師應該就是悉達多。於是在眾人散去後,他走到前面看個仔細,並詢問大師是否記得他。他說他叫瓦德梅(Vadmer),曾在王宮的花園工作,還說王宮裡的人得知王子離開後,大家都很傷心。
悉達多既驚訝又好奇。他問瓦德梅多久以前離開王宮,瓦德梅回答大約兩年前。悉達多繼續問他耶輸陀羅的近況。瓦德梅鞠躬說,耶輸陀羅已於三年前發高燒病逝了。悉達多的眼裡開始出現淚光。他原以為自己不再受這世界的果相影響,但顯然尚未完全做到。不過他的眼淚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他聽到了後面這段話。
瓦德梅問悉達多,他的兒子是否有找到他? 悉達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竟然有兒子! 他既震驚又高興。妻子過世的傷心與得知有子的喜悅,這悲歡交錯的二元性使他不知所措。他問瓦德梅,他的兒子叫什麼名字? 瓦德梅回答說,他的名字叫羅睺羅;他在母親病逝大約一年後,就離開王宮尋找他的父親悉達多。
這改變了悉達多的一切。從那一刻起,他只想做一件事:找到羅睺羅。他從瓦德梅口中得知兒子的詳細相貌。隔天,他開始往王宮的方向走去,並沿途問人是否看見一位二十歲左右的高瘦黑髮青年說要尋找父親。
葛瑞:哇,所以悉達多當時還沒完全悟道,只是他的學習和體驗已經很接近了。但他後來跑去找他的兒子。
阿頓:沒人會說他想找兒子有什麼不對。我們只是要提醒你,現在他在尋找那看似在他之外的某個東西。只要有某個東西是在你之外,就表示你把它當真了;於是你就不是處於一體的狀態,而是分裂的狀態。事情的演變再次喚起悉達多的欲求:想找到自己的兒子的渴望。欲望會導致痛苦,這是一種循環。
白莎:所以說,極少人準備好接受這絕不妥協的原則:你把某人當成真實的那一刻,你就是在操練分裂。
葛瑞:太好了,以後我演講可以用這句話當開場白。哈,開玩笑的。我懂你所說的。這讓我想起J兄對海倫個人說的一句話,但她後來把它分享出來。這是關於海倫無法對他人的請求說「不」的問題。J兄告訴她,如果她無法對他人的請求說「不」,就表示她尚未克服以小我為中心的習性。
白莎:是的,葛瑞。如果你無法說「不」,就表示你把它當真了。也就是說,你認為有一個真實的人,你必須做某件真實的事,來幫助他解決真實的問題。不過,我們的意思並不是說你不能答應幫助別人,而只是說你沒有非得一定要。
葛瑞:我明白了。反正只要養成跟聖靈一起做事的習慣,自然就會得到該怎麼做的引導。噢,天啊,我想到一件事。你們說悉達多在找一個能幫助他的人,而且他們有一天會找到彼此,那個人該不會就是他兒子吧?
白莎:沒錯。
葛瑞:J兄在那一世是他兒子?
白莎:是的。
葛瑞:你們的意思是說,後來人們稱之為「耶穌」的那個人是佛陀的兒子?
白莎:完全正確。
葛瑞:不會吧! 不過,我得承認這是說得通的。畢竟這兩個人一路好幾世都相遇在一起。
阿頓:但那一世他們還沒憶起彼此,因為他們尚未見到面。這是悉達多這麼久以來,第一次開始感覺痛苦,因為他非常想念自己的兒子。他帶著心中的渴望,經過一個村莊又一個村莊,用一年的時間橫跨整個國家,還是沒能找到彼此。
幸好,晚間休息及反省的時刻,悉達多平時訓練有素的心靈又逐漸恢復正念。很快的,他的內心又充滿了平靜。要記得,你學過的東西會一直與你同在。就算你暫時忘失所學,總有一天你還是會回想起來。開悟就是這個樣子。你會忘記真相,然後又憶起真相,直到有一天你再也忘不了。
白莎:這一世的羅睺羅也對各種靈修法門知之甚詳,同時也憶起前世所學的許多東西。
悉達多和羅睺羅都有堅持不懈的個性。你知道的,這是走在靈性道途上的人最重要的特質。當時羅睺羅已經尋找父親三年了,但他們父子仍堅決要找到彼此。然後有一天,在一個小水塘邊,羅睺羅忽然有一種莫名的興奮感,好像認出某種非常熟悉的東西。他轉身一看,悉達多就站在他的面前。他們立刻就認出彼此。他們沒有擁抱,也沒有興奮的雀躍。因為當時這些行為被認為是不莊重的。他們只是彼此鞠了一個躬,悉達多的眼睛出現了喜悅的淚水。
他們找了一個地方促膝長談。他們有好幾小時的時間,都在談論他們這一生的故事;但同時他們也知道,那也就只是故事而已。接下來的幾週,他們回憶起前世的事和所學的一切,並且知道累世以來彼此曾經是對方的什麼人。於是他們作了決定:他們要一起度過餘生,學習尚需學習的東西,並將所學應用在人生夢境中發生的一切。他們將一起得到救贖。
他們的學習突飛猛進,不僅明白悟道所必須了解的一切,並且還能加以實際應用。他們知道自己必須澈底化解小我,於是努力練習不把夢境當真。悉達多的痛苦很快就療癒了。最後,他們找到重要的一塊拼圖:既然夢境不是真的,就沒必要渴望它;沒有了渴望,也就不會有痛苦。他們甚至把佛教的這個教理更推進一步。既然身體只是夢境的一部分,身體就不是真實的;那麼你所感受到的痛苦,也不是真實的。換句話說,你不是感受到真實的痛苦,而只是作了痛苦的夢。由於夢境只存在於你的心靈,因此你可以改變你的心靈對於夢境的看法。
你晚上躺在床上作夢時,你的肉身並沒有真正在夢裡,只有你的心靈。同樣的,你稱之為「人生」的這場大夢,以及你所謂的清醒時刻也是如此。你的肉身並不是真的在這裡;它不過是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只是一種投射。
悉達多和羅睺羅寬恕了他們的人生。他們寬恕自己在王宮中感受到與世隔絕的疏離感;他們放下想念耶輸陀羅的傷痛。但這不代表他們忘記這些東西。有些人錯誤地以為,當你完全寬恕某樣東西,這東西就澈底從你的心靈消失,然後你再也不會想到它。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差別只在於,當你再次想起過去的傷心事,它已無法對你造成任何的影響。它變成中性的,再也不會令人感到傷痛。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得出來,你到底有沒有真正寬恕。當時悉達多和羅睺羅並不是用寬恕來想這件事;他們只是認為這是一場夢,不必把它當真。事實上,這是寬恕最重要的領悟。不過,他們還遺漏掉一步。他們自然而然也發現了這一點,因為他們的覺知已經大幅擴展。而這一步也成為他們最後一世最重要的焦點。
葛瑞:很久以前我研究佛教時,得知佛教有所謂的四聖諦。他們當時也宣揚它嗎?
白莎:他們當然了解這些東西,包括八正道。但是別忘了,佛教是後來才成為宗教的。身為佛陀的悉達多並不是佛教徒,佛教是他的追隨者後來才成立的。沒錯,悉達多在那一世的晚期有再收一些弟子;但這些弟子跟現今大多數人一樣,很難持續堅持一體論。然而綜觀這一切,佛教確實包含許多偉大的真理,能夠幫助人們保持正念。
我們那兩位朋友持續精進修行,直到他們的心靈能告訴身體該感受什麼,而不是身體告訴心靈該感受什麼。他們已抵達全然的本因之地而不再處於枝末的果境;換句話說,現在他們是世界的源頭。他們已達到梵的狀態;他們已成為非二元的生命體。
悉達多活到八十二歲,羅睺羅只活到五十二歲。但這並不重要。因為他們待在一起三十年,並且已能自主這個世界。現在,只剩下一件事還沒完成。有一天,羅睺羅告訴悉達多:「我想你知道,我們還漏掉了一件事。」悉達多回答:「是呀。我們一起走到這境地,我希望我們能一起在那與我們彼此一體無別的上主裡覺醒。」接著,他又幽默地補充說道:「下一次換你當師父。」
悉達多和羅睺羅知道他們還得再轉世一次;倒不是因為他們自己需要,而是其他的眾生需要他們。他們原本可以選擇在那一世完成自己的功課;但他們後來了解到劇本已經寫定,他們得在一個更大的計畫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有時為了幫助眾生指出正確的方向,就必須要有一位大師出現於世;這位大師甚至還得以身作則教導眾生一、二件看似重大的功課。他們兩人都知道,他們在人間的最後一世將體驗到他們的天命;當他們返回終極源頭的一體性時,上主將親自踏出最後的一步。
當羅睺羅染上同他母親一樣的疾病而離開這具身體時,他知道最有意思的一世即將展開。他非常的開心;他已準備好要繼續完成這項任務。如同《奇蹟課程》後來說的:「他已經整裝待發了,又有許多強而有力的弟兄與他同行。」
本文摘自
耶穌和佛陀的六世情緣:告別娑婆外傳
The Lifetimes When Jesus and Buddha Knew Each Other: A History of Mighty Companions
葛瑞・雷納 Gary R. Renard
橡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