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同島嶼的猴子可以在同一時間學會同一件事情?
有一些人類學家一直在研究南半球海域某個島嶼上的一群猴子。這個海島上的猴子主要的食物是甘薯。他們每天的例行公事包括了:挖甘薯、把它分成兩半、然後吃下去。通常 ,牠們會吃掉中心的部分以避免吃到沙子,丟掉其餘的部分,然後再去挖更多個。
有一天,由於突發奇想或心血來潮,有一隻猴子決定洗淨牠的甘薯。甘薯經過清洗,變成整個 可食用。這當然意味著,浪費的部分減少了,而且,牠不必像以前一樣挖許多個甘薯。牠每吃一個甘薯,其他猴子則必須挖三個。一個額外的好處是:牠不必在吃甘薯時吐沙子。
不久,洗甘薯的猴子的數量緩慢的增長。 挖甘薯、吐沙子、然後浪費大部分挖到的甘薯的方便和熟悉,仍然勝過創新的前景。因此,改變緩慢的持續著。人類學家耐心的計算每一隻猴子,並發現很有進展。 然後,有一天,一件不尋常的事發生了。
當第一百隻猴子改變了牠的方式,所有其他的猴子也改變了!一個反轉的現象,改變了整個猴群的集體意識。從那時起,海島上所有的猴子清洗牠們的甘薯!令人驚訝的是,還有一個更不尋常的事情發生了。 這小小的海島只是一系列群島中的一個,這些群島上的猴子飲食習慣幾乎是一樣的。一旦第一個海島打開先例改變了飲食習慣,所有其它島嶼也改變了!
為什麼一隻1歲半的聰明小猴子洗蕃薯的「個別行為」最後會穿越時空,傳播到遙遠的地方之外、成為一種「集體行為」呢?這個故事大概可以用「波動理論」來解釋,因為某隻猴子的高波動對於其他猿猴的波動產生影響,進而產生共鳴。
只要是對的信念,這種無形的力量就會匯聚成一個很大的正向波動!只要團隊中有任何一個人願意率先行動,他就可以在人群中產生示範作用,在無形中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去影響絕大部分的人。
所以日本經營顧問之神船井幸雄,就根據「幸島的一百隻猴子」為例,提出以下觀點:「任何新觀念的推廣,起初只要有7%至11%的人願意接受與認同,就會有驚人的進展!如果我們想創造一個好的團隊文化,務必從自身做起,因為冥冥之中有股看不到的波動力量在運作,等到臨界點來臨,文化就會產生質變,產生出您意想不到的奇蹟!」
本文引用自:
In Spirit 第一百隻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