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知道自己的創傷已經復原了?打破不切實際的「救贖幻想」

[themify_box color=”light-green”]

打破「救贖幻想」,

療癒不是一直前進的過程。[/themify_box]

 

經常有人問我:「我如何知道自己的創傷已經復原了?」通常我會舉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為例子。

歐文.亞隆是舉世聞名的精神科醫師,一輩子都在做心理治療(不管是治療別人或治療自己),至今八十五歲,依然沒退休。

他的書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行銷全世界,深受大眾喜愛,然而他卻說:「至今我依然有時還會感到隱隱的不安與焦慮。

在歐文.亞隆的紀錄片裡,你會看見沉思的他仍會不自覺地咬指甲。你們一定知道咬指甲所代表的意思,那是一種焦慮的表現。好吧,焦慮又怎樣?

所以,所謂的創傷復原,不是恢復成「原來的樣子」或跟某個標準做比較,要你變成別人的樣子不是的。

「只要你今天活得比昨天更自在一點」「以前困擾你的人或事,今天你沒那麼在意了」「你最近『情緒重現』的頻率變少了」,或是「你的情緒反應不會像以前那麼強烈誇張了」,其實這些都是療癒進展的「證據」。

而且,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療癒不是一直前進的過程。

意思是:有時候療癒是「前進一步,又退後兩步」,它是一個不斷反覆、來來回回的歷程──CPTSD專家彼得.沃克如是提醒我們。

彼得要我們有所覺悟,要打破「救贖幻想」,去認清一個事實,這個事實是:你的童年創傷,是你一輩子的功課,很可能永遠都不會有「療癒完成」的時候。

聽到他這麼說,請你不要絕望,也不要放棄。因為在自我療癒與自我修復的過程中,你將對自身的生命有更多的認識與理解,這就是療癒的好處。

在療癒中,你將體驗到生命的脆弱與真實,這會讓你跟自己的靈魂更加貼近。

在療癒中,你會驚訝於生命的韌性與不可思議的內在力量,這個療癒歷程就是讓你變成你自己、做「真實自己」的歷程,它會讓你變成「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在療癒過程中,我們將會成為自己的拯救者、治療師,甚至是出色的哲學家,這就是創傷帶給我們的「禮物」。

「我的創傷療癒是否完成了?我是否都好了?」如果你真想知道,以下幾項指標或許可以幫你做個檢視,請參考看看:

[themify_box color=”lavender”]

  1. 我的「地雷」越來越少,「情緒重現」的頻率也越來越少,別人越來越難惹毛我了。
  2. 我內在自我批判(內在挑剔鬼)的聲音越來越小。
  3. 我的「界線」越來越清楚,我可以自在地說「不」,而不會感到自責或罪惡感。
  4. 對於別人的評價、評語,我漸漸不太在乎,也不感興趣了。
  5. 在權威面前,我越來越能放鬆,並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
  6. 我可以接受不同意見,不會覺得別人是在找我的麻煩或批評我。
  7. 我越來越可以用真誠一致的方式去與人溝通。我的「真我」越來越多,「假我」越來越少。
  8. 我越來越能「直面」我的情緒,而不是用上癮的方式去逃避痛苦與困境。
  9. 當我遇到挑戰時,我越來越少用4F(戰、逃、僵住、討好)方式去回應。
  10. 我能夠自在地與人連結,享受親密關係,不會感到焦慮不安。
  11. 當我一個人獨處時,我依然感到安然自在,不會那麼恐慌。
  12. 我越來越能接受「我就是這樣」,而且允許自己不完美。
  13. 我越來越能夠「活在當下」,焦慮感不再時時刻刻、如影隨形。

[/themify_box]

 當你可以安靜下來,好好喝一杯茶、看一本書、聽雨聲、感覺自己的呼吸,恭喜你,你的生命安穩了,這就是你療癒的「證據」。

以上指標,如果你有做到其中幾項,就表示你的療癒大有進展,但並不表示你已經完全療癒了。

提醒您,有進展就不錯了,請給自己拍拍手,請學習肯定自己,這會是另一項進步。

請不要落入「全有全無」的「二元對立」思維,這就是讓你活著一直感到痛苦不堪的原因。

 

本文摘自《情緒治療:走出創傷,BEST療癒法的諮商實作

方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