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關連的隱微動力—【系統排列專文】為何稱為「排列」?_彭德先老師

排列

排列的英文原名是Constelllation。如果去查英文,會查到是「星座陣列」這樣的意思,像是天琴座、御夫座,等等。

因為在整個系統排列展開的時候,會利用學員或是替代物當作代表,按照案主內在畫面,將生命中重要關係人放在相對位置上。如果從空中俯瞰,就會像「星座」一樣形成一個陣列,因此取名為constellation。

原先排列是從心理治療來的。大約在1970年代,心理治療從一對一的精神分析,來到了「整體觀」。治療師們不再針對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窮追猛打,他們將個人呈現的狀況與他的家庭背景、生活重要他人的關係,一起連結起來。後來發現每個人都是相互關連與交互影響的。一旦把這些重要因素加入,當事人的問題就找到了解答,勢如破竹。

這個方法在過去是這樣的,請案主/當事人的全家人都來到治療現場,站在相對位置後,會發現彼此有一些感受與張力,也會相互說話。治療師就在這過程中觀察到彼此間相互影響的隱微動力,例如著名的家族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就是此中代表。

只是每次都要把全家成員請來,太過勞師動眾,常常有人無法到場,沒那麼方便。於是,治療師便請來其他人、或用物件來當作「代表」不在場的家族成員。後來無意間發現,這些代表竟然也可以反應出該家族人員的心情與感受,給予治療師相當大的回饋,這便是後來系統排列的濫觴。

到了近代大約1990年代,德國一位著名的治療師,也是一位神父,伯特‧海寧格,將這種方式加之運用與整合。他發現,運用不認識的人當作代表時,更可以精準地將家族裡系統成員裡的動力,毫無偏見地展露出來。同時,治療師得以用很短的時間,獲取整個系統的全貌,開始為當事人找到解決的方案。

於是乎,這種將系統中每個重要關係人,運用代表,放在相對位置上,藉此找到彼此的關聯與影響,並從中看到失序與問題,藉此發現到新的方向,這種作法稱為「排列」。

系統排列原先用在家族裡,但是幾乎所有跟「人」有關的關係、組織,都可以用系統排列呈現出他們之間的狀態,而且精準度幾乎100%。因此可以說,系統排列也是用來檢測其他組織、企業的一項利器,可以在30分鐘內,就找到三個月、三年都摸不到頭緒的病灶,不僅如此,還能指出解決之道,真正引導到新的方向。

一個排列需要多少時間呢?根據我近二十年來的排列經驗,一個排列在30-40分鐘內就會得到解答。除非是非常困難的情況,例如在家族中有重大秘密、或是很多代前的謀殺案,代表移動緩慢,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顯現其中的動能。

如果是運用在企業組織上,會顯現的更為迅速。不同於家族的情感糾結,企業組織是目標導向,因此在排列裡顯示的,多半是功能、可能性、位置的重新安排、找到好的組織隊形、或是測試不同元素以為企業帶來新的策略。用排列的好處是,很快就能看到結果,省下時間成本。

文/彭德先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