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分神了嗎?這徵兆讓你檢視自己有無專注當下。
不耐煩:心不在當下的徵兆
耐心這項美德便是個例子。耐心大概是數一數二、人人都追求的特質,字典將其定義為「默默地堅持」,如此釋義儘管很不錯,不過耐心的特點之一在於平靜安然。此處指的是一般的耐心,情境也許是面對堵在車陣中、談話對象心情不佳或是在練習本書概念時所展現的耐心。究竟為什麼維持耐心如此困難呢?
這個問題從缺乏耐心的角度切入可能比較容易,因為多數人對於不耐的感受可能較為熟悉,會因為感受負面情緒而覺察到自己缺乏耐心。反之,在展現耐心時生活僅僅看似平順正常,而且在耐心狀態下自然不會感到焦躁,但是因故感到不耐煩時的體驗卻大不相同。不耐煩是心並未處於當下的頭號徵兆,代表沒能用心在手邊的活動,而且已偏離了歷程導向的準則。處在當下恐怕是最難學成的一門工夫,因為人總是不停地偏離「當下」,任憑一顆心神遊他方。我曾經多次傾聽自己的內心對話以觀察心的動靜,有時候真是天外飛來好幾筆,可能在提醒自己繳交某項費用、編曲作樂、解決哪個問題,又或是昨天被某人惹得一肚子火時,應該如何發揮機智、快狠准地反擊……諸如此類的種種念頭都在早上沖澡時一湧而入。當下我的心四處亂竄,就是不安於此時此地,只忙著預期尚未發生的事件、思索根本還沒發生的問題,說穿了就是擔心操煩。如果能強迫心停留在此時此地和當下的過程,許多煩惱絕對會迎刃而解。
正如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老話:擔心往往是多餘的。還沒碰到某個狀況就此操心只是窮耗力氣罷了。也許你會說:「但是明天的會議難度很高,我希望能在身處困境前思索推演。」這當然沒問題,就花半個鐘頭坐下來,心無旁鶩地推敲會議的進行過程,全心全意只做這一件事,抱持著平靜客觀的態度,不帶情緒地思考要發表的意見,預期對方的各種可能反應,然後決定自己將如何回應、可能有何感受,問問自己這些回應方式是否能發揮理想的效果。現在的你放下了所有一切,專注於當下的事物,處於此時此刻的歷程之中,而不是趁午餐時刻或開車途中像八爪章魚般分散心神。老是忙於內心對話、自我挑剔,只會令自己更加急迫不耐,等於只是一心掛念在還沒發生的事物。要做,就踏實做得徹底。
本文摘自:
練習的心境:學習、職場、人際、教養全適用的刻意練習心法
湯姆士‧史坦納(Thomas M. Sterner)著
方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