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樂趣、改善運動表現,並帶來人生的意義—什麼是「心流」?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常指出,心流是活出快樂人生的基本準則之一。契克森米哈伊認為心流經驗具有自成目標性(autotelic),也就是任務本身即報償。這也就是為什麼心流和更愉快的跑步經驗相關聯。當你徹底沉浸在身體運動的共時性中,你的肌肉就不會疼痛,你不再擔憂碼錶上的數字,也不再受突如其來的思緒攪擾。正如前面那些菁英跑者所描述的一樣,所有高水準運動員都認為心流是邁向成功的關鍵要素,而海豹部隊(Navy SEALs)、一流名廚、技藝超凡的工匠、優秀的電腦程式設計師、才華洋溢的音樂名家和文學巨擘,也都認同這一點。
然而,這不代表普通人就會被屏除在心流之外,事實上,你在人生中的某些時刻,例如做你喜愛的事時,可能也曾有過這樣的體驗。我沒什麼特別專精的領域,但常在進行自己熱愛的活動中得到心流的體驗,包括寫作、跑步、游泳、滑雪、騎腳踏車,甚至是每年夏天照料菜園的工作。
或許最重要的是,心流能賦予活動非常特殊的意義,與快樂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契克森米哈伊的研究發現,當人們體驗過心流狀態後,都會說他們感受到更高層次的目標,覺得更有意義,也更幸福。
他認為我們生命中最棒的體驗,不是坐在美麗的海灘上啜飲著邁泰雞尾酒,或在高檔餐廳享用菲力牛排、品嚐陳年的卡本內蘇維農紅酒,而是如他在一九九○年出版的《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Experience)一書中所言,只有當我們在熱烈追求一項喜歡且值得,又挑戰我們身/心的任務時,才會經歷那些最棒的體驗。
這也是正向心理學中「享樂式的快樂」(hedonic happiness)」與「潛能實現的幸福感」(eudaimonic happiness)之間的差異所在。前者是透過避免痛苦和尋求享樂來獲取,後者則要靠真實投入對身心充滿挑戰的追求,以達到個人成長及體會使命感才能得到。兩位心理學家——來自渥太華大學的維洛妮卡‧胡塔(Veronika Huta)和羅徹斯特大學的理查德‧萊恩(Richard M. Ryan)做了一項研究,詳細說明兩者的差異。二○一○年他們進行了題為【追求享樂或美德:享樂型與實現型動機促進幸福感之差別與重疊處】(Pursuing pleasure or virtue: The differential and overlapping well-being benefits ofhedonic and eudaimonic motives)的研究。他們召集了一群大學生,要他們進行一些令他們覺得有意義或感到快樂的活動。他們指示這些學生依其組別,一天至少做一項有意義或快樂的事,連續十天。
意義組做的事包括原諒朋友、幫助別人和用功學習,享樂組則是睡大頭覺、狂吃甜食和逛街。實驗一結束,享樂組呈現出較為正面的感受,負面情緒較少,但三個月後,這些正面情緒便消散了。而那些連續十天進行有意義活動的學生也都不出所料,認為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雖然他們在實驗剛結束時並不覺得快樂,但幾個月後他們都說自己的負面情緒減少了,而且感覺「更振奮」、「更體會到自己是這世界的一分子」、「生活更豐富多彩」,以及「對一切更感恩」。確實如此,美好的生活似乎並非來自短暫的滿足,而是來自能在漫漫歲月中帶給我們人生目的與意義的活動。
練習5-2
哪三種活動能讓你感到快樂?哪三種活動讓你感覺生命更有意義? 把它們寫在你的訓練日誌中,並在每一項讓你體驗到心流的活動旁打勾。
本文摘自《正念跑步》
楓書坊出版
6,207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