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看起來愈獨立,其實只是假裝獨立?!—親密關係的逃避與追逐

 

 

表象會欺騙人

親密感與疏離感之中很微妙的一點,就是外表上看起來愈獨立的人,都只是在假裝獨立。這種人利用疏離當手段,好控制自己對親密感的恐懼,他們可能極度需要親密感,又害怕親密關係,只好建立距離取而代之。

 

對親密感沒有明顯需求的人,會選擇堅持要「在一起」的人做為伴侶,這位伴侶代表了他的另一面,就是他本身對親密感與疏離感矛盾的那一面,這兩個人的親疏舒適度事實上是相同的。然而,因為兩人處理親密感與疏離感需求的方式不同,這段關係還是會遇到風風雨雨。他們會為了親密和疏離的程度爭執不下,就像在吵冷氣溫度那樣,一個人才剛把溫度往上調,另一個人就走過來往下調,這兩人都不滿意另一半的行為,可是他們都設法把溫度保持在還算穩定的設定中,就是介於兩人極端的中間值內。

 

矛盾的是,就算那些公開承認需要經常和伴侶在一起的人,通常都沒辦法應付親密關係(intimacy)。真正的親密關係是與不同於我們的另一半,建立公開、互相包容的關係經常需要親密感、時時都想和伴侶在一起的人,很難接受別人跟他們不一樣。他們很難把自己分開來思考,因此總會說:「我們認為……」、「我們覺得……」而不是「我」覺得或「我」認為。他們會堅持說:「我們在想到自己以前,會先想到對方。」他們說著自己如何替別人犧牲奉獻而不自私自利,擁護「愛他人」和「同情他人」的價值觀,可是他們經常操弄這些價值觀,覺得自己對別人的幸福有責任,如果有人不開心,他們會問:「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如果他們自己不開心,也會怪罪到別人身上。

 

利用疏遠保持人際關係平衡的人,會時常叨唸追逐者不支持、不關心、不體貼他們;然而,逃避者最常用的回應就是沉默,他們會直接放棄、退出,還會說:「我不知道。」以避免和他人交流接觸。不過請記得,就算追逐者和逃避者看起來很不同,處在人際關係中的兩者對於一體感都有同樣的基本需求。

 

試著用以下的練習看看追逐和逃避如何影響了你與他人的相處關係。

 

[themify_box color=”light-yellow”]

逃避與追逐

 先決定你通常是逃避者或追逐者,再從身邊重要的人際關係中,選一位扮演相反角色的人,然後試著扮演這個人的角色一週。就是利用與你平常相反的角色,和選定的這個人相處;在你扮演相反角色的時候,試著比這個人做得更好。如果你扮演的是逃避者,就要比選定的逃避者原本的表現更疏離,請記下你和對方在這個過程中的所有反應或變化。

接下來,在雙親或家庭成員中選擇一位做這個練習,你和這個人的相處始終保持固定模式,在你改變了這個模式以後,你們倆各自發生了什麼變化呢?[/themify_box]

 

 

本文摘自《原生家庭療法:七個步驟,解開關係束縛,做出改變,重建更成熟的情感對應方式

本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