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裡面,從來沒有白馬王子。你長大後的擇偶方式,在小時候就決定了

 

我就如同牛頓的蘋果一般,

不受控制地滾落在她腳下,

從天空到大地,

心臟持續著讓人暈眩的擺動,

這就是初戀。

韓國電視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

 

即使明明知道在這世界上,不真的存在一個完美的對象,能夠解除生活裡的一切不如意,或將我們從原來的生活中拯救出來。但不知怎麼搞的,在我們的心中,還是很容易暗自期盼著,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遇到一位靈魂伴侶,就像是英勇的白馬王子,或是溫柔的白雪公主一樣,當我們與這位真命天子(女)相遇、相愛,原來感到空虛或有所缺憾的生命,就能在這甜美的時刻裡感到完整。

 

花一輩子尋找不存在的真命天子

這種所謂的「真命天子(女)現象」,在心理學上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方法,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打從我們出生開始,就有一股希望能讓自己內在心靈完滿的動力,驅使我們透過愛情,與一個和自己有些相似,卻又擁有自身生命中缺乏特質的對象相愛,進而從這過程中,培養自己原本所缺少的特質,這是愛情迷人的地方。也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我們之所以會如此渴望愛情,是因為在潛意識深處,我們渴望重新改寫小時候所看到的父母互動,期待透過找到一個與雙親相似的

人,並活出與當年父母親不同腳本的愛情樣貌,來彌補幼年時心中的缺憾。

從催眠理論來看,這種「期待有個完美的對象,能夠滿足自己生命缺憾」的幻想,本身就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催眠暗示,暗示我們「這輩子終究會有一個人,可以無條件滿足自己所有的期待」,這個催眠暗示透過各種方式,不斷在我們的幼年時期反覆出現,並且不斷在我們成長的過程裡,用不同方式被強調,例如:童話故事裡王子拯救公主的劇情、電視劇裡總要以各個角色們找到理想伴侶作為皆大歡喜的結局、父母親從小就告訴我們「女生就該……以後才會有人喜歡妳喔!」社會也常透過各種方式教導「男人應該……才能成功追求到女孩。」

在新聞、網路文章中,也時常透露出唯有找到另一半才是真正幸福的「催眠引導語」,甚至還大大暗示我們該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像是「想要擁有完美戀情的三個方法」「告別寂寞擺脫單身的五個秘訣」「男人擁有這三個特質,最受女性歡迎」,這類文章標題總是最能吸引民眾的眼光,或許這正透露著,人們潛意識裡多麼渴望擁有一段永恆的親密關係,期待有個完美的對象,能夠滿足內心的各種需要。

正因為我們持續被各種關於「完美愛情」的論調所包圍著,即使慢慢開始有一些不同角度的文章,提醒著我們,真命天子(女)事實上並不存在,但在潛意識裡,仍然很容易掉入這個夢幻而美麗的劇本裡,不由自主將自己生命圓滿的鑰匙,交給一個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對象。

 

潛意識中藏著理想伴侶的範本

即使我們在意識層面上,已經充分理解到,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美愛情對象,來填補心中的空虛,還有另外一個潛意識裡的原因,會深刻影響我們挑選戀愛對象時的偏好,那就是原生家庭中,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經驗。

在心理治療中有個專門探討關係模式的理論,叫做依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在人類出生的前幾年裡,主要照顧者如何回應身心需求,將會對我們未來的人際與親密關係,造成深遠的影響。例如嬰兒時期因為口渴、飢餓或尿布濕了而哭鬧時,如果主要照顧者能夠在大多數時候,立刻帶來食物或維持環境舒適,我們將可以對自己與他人擁有較多的信任感,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被呵護,也願意相信當自身有需要的時候,可以透過跟他人溝通或互動獲得滿足,心理學上稱之為「安全依附」。

反過來說,如果主要照顧者長期忽略嬰兒的需求,或是經常不在身邊,將我們獨自留在某個地方,甚至忽冷忽熱的對待,我們則會慢慢培養出較缺乏安全感的互動模式,例如:總是壓抑或否認自己需求的「逃避依附」模式,或是帶著焦慮不安靠近對方的「矛盾依附」模式。

雖然這樣的分類有點粗糙,因為隨著我們成年後學習更多社會化的人際社交方式,往往無法光憑表面行為,就足以完全解釋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準則,不過在研究結果與實務工作經驗當中,確實發現大多數人在挑選伴侶時,會受到早年培養出來的依附模式影響,更精確的說,在我們喜歡親近的人身上,經常帶有主要照顧者的影子!我們也很容易不自覺的用與父母相處的方式,來對待伴侶。

 

重新認識對方本就「不一樣」

從催眠理論中,這種潛意識的選擇方式是很有道理的,在我們幼小時,在生活環境中最常接觸到的就是主要照顧我們的成人(通常是父母親,隨著時代改變,則可能是保母或爺爺奶奶等),這些大人的特質、容貌,會最早烙印在幼兒眼中,並持續深入儲存在潛意識的資料庫裡,這些外在資訊從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發揮影響力,只不過當時的大腦中,負責認知功能的區域尚未成熟,許多影響已經不復記憶。

長大後談戀愛時,會渴望找一個能夠與自己親密的人,這時我們會不自覺從潛意識資料庫中,搜尋那個最初靠近、親密的人所具有的特質,無論主要照顧者當初是否能好好滿足我們的身心需求,他們都是我們最早近距離接觸、最感到熟悉的人。於是很可能會不自覺的,追逐這個朦朧的感受,這當然會造成許多親密關係上的阻礙。當我們不自覺的將幼時父母的身影,重疊到眼前的戀愛對象或伴侶身上時,尚未滿足的心理需求,或是當時經歷到的傷痛,都將從潛意識裡迅速升起,進而啟動我們的依附模式,於是出現想要親密卻不由自主逃離的行為,或是因為對方一句簡單的話,卻莫名挑起憤怒的感受。

即使在幼年時主要照顧者無微不至的對待,讓我們形成安全依附的親密模式,在跟喜歡的人產生親密感時,因為很容易將父母的形象與眼前對象重疊在一起,在互動時,不自覺期待對方應該如同主要照顧者一樣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了眼前這個人,事實上跟我們的主要照顧者是獨立的兩個人,於是容易造成「你這麼做就是不愛我」的情緒,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這也是為何許多人會在親密關係進展到某個階段之後,開始覺得對方「跟當初想像的不一樣」,那是因為這個人本來就「不一樣」!

雖然親密關係本就會隨著時間跟發展階段,使雙方在行為上產生變化,然而即使眼前這個人始終如一,我們還是會因為對方打破了潛意識中投射出來的完美形象,而感到理想幻滅的衝擊,進入愛情心理學中所謂的「風暴期」,從催眠理論來說,當我們越能清楚看見潛意識中的愛情劇本,愈有能力在愛情的蜜月期結束後,看見與接納真實的自己與對方,就愈有機會重新修改與調整親密關係的發展與走向。

註1

催眠暗示:受到話語影響而產生反應,不一定只能由催眠師引發,對我們特別有影響力的人,也可能在話語中參雜著足以影響我們行為與心情的資訊,詳細概念可參考第一章「在你心中的『內在居民』」。

 

內文節錄自《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的生活》
作者: 張義平(幽樹)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購書連結:https://goo.gl/GL2WYi

 

3/31_《潛意識自癒力》新書分享與催眠自癒體驗會_張義平(幽樹)

4/21_《潛意識自癒力》催眠心理學及情緒療遇一日工作坊_(幽樹)張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