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問題根源修正—學習「在自身建立價值」
文/黃媛文 Vivian
每個人從小時候開始,主要以他人所給予的回應,來建立自我形象與自我價值。因此,接收到父母、主要照顧者或師長支持、肯定、鼓勵與愛的孩子,通常比較能夠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與自我價值;反之,經常得不到父母、主要照顧者或師長支持、肯定、鼓勵與愛的孩子,往往形塑了不健康的自我形象與自我價值。自我形象與自我價值,足以影響一個人生命中的自我關係、人際關係、工作、財富、自我實現、身心健康等各層面而影響整體生命品質。擁有不健康的自我形象、低自我價值(低自尊)的人,難以接納自己與愛自己,也不易創造和諧圓滿的人際關係,因而經常活在「缺愛」的受苦之中。
大多數的人,往往為了向外追求愛、認可、讚賞、支持,因而過著不滿足、扭曲、痛苦的生活。這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向外建立價值」,「向外建立價值」正是許多人的生命課題之問題根源。因此,要解決許多的人生問題,需要從問題根源的「向外建立價值」,修正為「在自身建立價值」,如此,將能夠從根本解決許多的人生問題。
接下來,我們藉由兩個故事來深入地了解「在自身建立價值」的重要性。
君如的父親對她的要求非常嚴格,從小到大,每次君如的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會被父親嚴厲地打罵。即使君如再怎麼認真、努力,她的表現與能力,似乎永遠無法達到父親的標準。求學經驗中,父親對君如的言行態度,對君如造成很大的傷害與負面影響。君如的成長經驗,讓她的潛意識中埋下「我不夠好!」的信念。
進入職場之後的君如,依舊認真、努力,能力也不錯,但是,在十幾年間做過的幾個工作中,她在每個工作都遭遇一樣的問題──得不到主管的認同與賞識。君如覺得她在工作中永遠得不到主管的認同與賞識,就像她一輩子得不到父親的認同與賞識。即使君如有不錯的工作、職務與薪水,但是,工作上無法獲得主管的認同與賞識,讓君如的內心很痛苦,她不但感到挫折、無力、缺乏自信,也無法感受到工作的滿足感、成就感與價值感,因而對工作逐漸失去熱情。
真正讓君如受苦的,不是她的主管,而是那個長久住在她潛意識深處「我不夠好!」的負面信念,以及她未能「在自身建立價值」,這兩者也是君如長久無法享有幸福快樂的問題根源。君如無法在「在自身建立價值」,一再地向外追求父親和主管的認同與賞識,造成她一再地感到失望、痛苦,並更加證明了「我不夠好!」的負面信念,因而形成惡性循環。君如只要能夠愛自己,相信自己夠好,或是接納自己可以不夠好,進而肯定、賞識、鼓勵、支持自己,並「在自身建立價值」,超越(放下)渴求父親與主管對她認同、賞識的「需求」,那麼,她將更能夠建立自信,並享有幸福快樂。
麗玲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就將生命的重心,完全地放在母親的角色,因而完全忽略了自己。每次孩子考試時,她總是很焦慮、緊張,因為她將孩子的成績表現,當成自身價值感與成就感的來源。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時,總會遭到麗玲的責罵;麗玲也會因孩子的成績不理想而自責,覺得自己是失敗的母親,是沒有價值的人。孩子漸漸長大之後,對於麗玲的焦慮、緊張、掌控的性格和對成績的過度重視,產生強烈的抗拒感,因此形成緊張的親子關係。
讓麗玲和她的孩子受苦的根源,在於麗玲將自身的價值建立在孩子的成績,而不是建立於自身。這個偏差錯誤造成麗玲生命重心的失衡,讓她好受苦,也讓孩子備感壓力。如果麗玲能夠「在自身建立價值」,不再將孩子的成績表現,當成自身價值感與成就感的來源,讓孩子為自己的成績負責,那麼,麗玲與孩子的生命品質將會完全不同。
愛自己,是懂得「在自身建立價值」,而不是建立於外在的人、事、物。如果一個人將自我價值建立於外在的人、事、物,當他所依賴的外在價值失去時,就足以讓他痛苦不已,甚至痛不欲生,這也就是現代人的自殺率、罹患精神疾病比率節節升高的重要因素。人類所依賴的外在價值,包含了各類人、事、物,如:所愛的對象、外表、身材、財富、物質、地位、權力、名聲、工作、角色、成就、成績……。
我們不需要擁有類似明星的外貌與身材,才值得被喜歡、被欣賞、被愛;我們也不需要有很好的能力、功成名就、有錢有勢、變得完美,或是有出色的表現,才是有價值的。宇宙間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神聖的生命奇蹟;每個人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獨特的價值。因此,我們無需與他人比較,也不需藉由任何外在的任何事物來證明自身的價值。
你,生來就是獨特、美好且有價值的,也是值得被愛的!你,不需證明什麼,也不需要向外追求、抓取什麼,更不需與他人競爭、比較。你,只需要深入地認識你自己,無條件的接納自己與愛自己,並活出真實與最好的你!
本文摘自《在幸福中飛翔:為自己的心靈程式改版升級》
零極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