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靈性逃避症”嗎? ~ 一位心理學家對靈修者的觀察提醒 !
[themify_box style=”light-yellow info rounded” ]
常見的靈性逃避現象:
> 否定自己的消極面或陰暗面。
> 對與自己有關的事務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
> 與他人的痛苦保持距離。
> 出現嚴重的情緒解離狀態。
如何處理靈性逃避:
‧>學習辨識靈性逃避並將其列舉出來。
‧>承認自己的靈性逃避行為。
‧>接受自己的脆弱面。
‧>有意識的面對自己的痛苦與難處。
‧>與自己的身體保持親密。[/themify_box]
自一九六〇年代中葉以來,對靈性的興趣呈現爆炸性的成長,尤其是東方靈性學,同時對靈性逃避的興趣與熱衷也相應崛起。然而,靈性逃避卻不常被提及,更遑論正視。比較簡單的作法,是將靈性逃避解釋為一種超越宗教與心靈進化的修行或觀點,尤其是在事事求快的靈修界,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秘密》等風靡一時的現象。此現象的特徵,就是觀念簡單、做起來也容易,例如:「別放心上」、「別人讓你不高興,其實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或「凡所有相,皆為虛妄」等得來速點餐式的可重複加熱型智慧。以上這些成了隨手可得的消費品,而且不分男女老少,幾乎人人皆可朗朗上口。
可喜的是,這種錯誤或膚淺靈性觀的蜜月期即將結束,不少泡沫已被戳破。無論東西方,都有不少靈性導師被人查獲私生活不檢或光環不在;不少狂熱崇拜來了又去;為了瞭解更深層的意義,人們已經花夠多時間在廉價花俏的靈性飾品、資格證明、能量傳遞、大師崇拜等事項。想得到更真切靈性的渴望雖然可貴,但除非不再依賴靈性逃避,這種改變才會發生,才有意義,也才會真正紮根。這件事聽來或許容易,但行之不易,因為這表示不能再拒絕自己的痛苦,不能再麻痺自己,也不能再指望靈修能讓自己感覺好過一些。
真正的靈性不是一時快感,不是一陣激情,也不是一種知覺改變的狀態。真正的靈性,不是一種知識的火花或低鳴,不是一陣幻覺或醺醺然至某種意識的狂喜狀態一遊,也不是一種自絕於外的泡沫。真正的靈性,是一種解放的烈焰,是一種相得益彰的熔爐與聖殿,為我們所需的療癒與覺醒提供了光與熱。
陷入靈性逃避的人大多時候喜歡的是光而不是熱。困在較嚴重的靈性逃避狀態時,通常寧願大談意識層次理論,而非真正前往該處一探究竟;寧願按捺心中那把火,而非將火勢吹得更猛烈;寧願擁戴無條件的愛這種理想化的境界,而非允許愛以它更有挑戰性、更具個人特色的方式展現。因為這麼做太炙熱、太可怕、太難控制,會讓一些自己長久以來否認或壓抑的事物浮出表面。
但若真的想要光,就承擔不起逃離熱的後果。如維克多‧弗蘭克(Victor Frankl)所說:「若想散發光芒,必得忍受燃燒。」與火焰的熱同在,不僅意味著在靜心時留意自身難關,也表示要進入該難關,跋涉入核心處,無論在那核心處有著什麼;無論它有多可怕、多痛苦、多難過或多赤裸,都要面對它、進入它、熟悉它。
東方也好,西方也罷,任何修行方式,若只是將心理問題放在靈性脈絡中,而非真正深入處理,反而將為自己招來各式各樣的靈性逃避狀態。
無論是創傷或其他問題,彷彿這種作法是一種「更高級」的活動或勝過優質的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常被視為比靈修略遜一籌的方式,甚至不被認為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倘若靈性逃避做得不著痕跡,那麼心理治療就可能被視為只是一種差強人意的方式,但陷入靈性逃避的人仍不願徹底探究自己最深層的傷痛。
靈性逃避充斥著整體性的概念以及存在本質的一致性,至少新時代的靈性逃避是如此,而「一體性」(Oneness)或許是靈性逃避最喜歡的標語,但實則引發並增強分裂,因為靈性逃避隔絕並拒絕痛苦、憂慮,以及無法療癒的事,而這一切,卻是人之所以為人不堪的面向。始終把這些面向隱藏在「底下」的暗處(受困於理智凌駕情感的狀態時,身體和感覺似乎就被貶到了底下)。這些面向一旦被釋放,往往表現惡劣,有如被關在籠子裡太久的野獸。忽略自己的這些面向,就好比平時對孩子呵護備至的父母,卻在離開孩子時,忘了留下充足的食物與衣物,也忘了吩咐人照顧孩子。無論用多動聽的言詞粉飾,都是一種失職。
靈性逃避常見暴露出的跡象,是欠缺踏實感與身體感;而欠缺這兩感,往往讓人在理解這個世界時不著邊際,或過度死守某種心靈系統,因為那種系統似乎能提供心靈所欠缺的穩定性。
此外,陷入靈性逃避者也可能落入過早寬恕及情緒解離的狀態,分不清憤怒與敵意、惡意的差異,以致於削弱自己的力量、模糊了自己的界限。
親切過頭經常是靈性逃避的特色,這讓人難以觸及深切且真切的情感,而潛伏在親切底下的悲傷(主要是難以言喻、未被觸碰、不被承認的傷痛),導致人始終無法接受他人的關懷;但他人的關懷,卻能揭開或打開這過度親切的表相,好比小嬰兒正準備讓慈愛的父親或母親幫他沐浴。
靈性逃避不僅讓人遠離自己的痛苦與困頓,也讓人遠離自己真正的靈性,
將人滯留在一種形而上的不安定狀態中:一種無限溫和、親切與表相的狀態。
靈性逃避的本質常是隔絕,讓人漂泊不定,死守著自以為是靈性資格證明的救命符。
也因為如此,靈性逃避使人無法充分體現人性。
但我們也別對靈性逃避太過嚴苛,因為進入靈修領域的每一位,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靈性逃避的行為;而且多年來,也曾使用其他方式,讓自己感覺更好或更安全。為什麼我們不能也懷抱同樣的期望,期待靈修能讓自己在生活各領域都感覺更好或更安全,尤其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呢?
若真心希望能夠不再需要靈性逃避,就必須看見靈性逃避真正的樣貌,繼而不再從事與靈性逃避相關的行為;也必須懷抱真正的慈悲看待靈性逃避,無論這麼做是否可能或是否必須烈焰灼身。某程度上,這意味著靈修(以及其他的一切!)已不再肩負讓人感覺更好、更安全或更完整的義務。我們心中那位靈性逃避者需要的,不是譴責或羞辱,而是用一顆關懷的心,刻意將它納入覺知裡,卻不許它主導一切。這個知悉並瞭解自己靈性逃避的能力,能讓人用健康的觀點看待靈性逃避這件事。
本文摘自 :
靈性歧路:揭露新時代靈修華麗糖衣下的誤用與陷阱
羅伯特‧奧古斯都‧馬斯特斯
一中心有限公司
65,722 total views